舌苔,疼痛,忍冬,偏于,茯苓
提問: 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有哪些中藥可以服用?
患者年齡在40-45歲之間,有心臟疾病,用什么中藥治療類風濕會比較有效果呢?謝謝!
第一次問題補充:謝謝醫生您的答復,只是想麻煩您解答的是能否具體介紹一下有哪些中藥比較好一些,可以提一下藥名嗎?謝謝!
医师解答: 音頻回復

主要是帕夫林(白芍總甙膠囊)、雷公藤制劑。
類風濕病秋冬季將加重,要注意. 1.類風濕病因復雜,非一言能清.要具體問題具體對待.找有經驗的專科醫生鑒別診斷.對癥治療.會有效果的.    2.中藥追風散治療見效快,標本兼治,療效穩定.三天見效.    3.抓緊治療,不可放松.請提問.咨詢. 祝早日康復!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中醫辯證治療山東瑞安風濕病研究所根據中醫辨證施治大法,總結歷年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臨床經驗,結合現 代藥理、中藥化學等研究成果,篩選有效中藥,配以少數民族醫藥中治療痹癥的民族藥精華,幾經錘煉 研究成“祛痹通絡膠囊”,用以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取得較滿意療效,深受廣大患者歡迎。另外,根據 患者個體自身的表現,山東瑞安風濕病研究所又因證施藥,總結歸納了六個不同證型的方藥,分別冠名 “愈痹1號方”、“愈痹2號方”、“愈痹3號方”、“愈痹4號方”、“愈痹5號方”、“愈痹6號方分別 用于不同臨床表現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效果較好。 中醫將類風濕性關節炎統屬于“痹病”范疇,“痹”即閉阻不通之意。中醫理論認為風,寒、濕、 熱、毒、勞傷、產后及七情失調均為RA發病的誘因。而“正氣存內,邪不可干”,RA發病主要內因是 肝腎不足或勞累過度耗損正氣,致素體正氣虧虛,正氣既虛外邪易入侵,復感風寒濕,氣血痹阻不行, 關節閉澀,或風、寒、濕、熱之邪留滯筋骨關節,久之損傷肝腎陰血,筋骨失養,故見關節腫痛、僵 硬、屈伸不利、活動障礙、筋攣肉卷。即為痹癥。本病正虛邪實反復演化,病邪纏綿,邪毒相搏,又致 病型復雜,表現變化多端,給臨床治療帶來困難。中醫通常將類風濕性關節炎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行痹:屬風氣盛者,肢體關節疼痛,游走不定,多見于腕、肘、踝、膝等關節,屈伸不利,或伴有 惡、寒、發熱等表現,舌苔薄白,脈浮 痛痹:屬寒氣盛者;肢節關節疼痛較劇,疼有定處痛如椎刺,得熱則減,遇寒則劇,關節屈伸不利, 局部有冷感,苔白脈弦緊。 著痹:屬濕氣盛者;肢體關節疼痛以重者麻木為主,病有定處,甚則關節腫脹,手足笨重,活動不 便,舌苔白膩,脈象濡緩。 以上三種可合稱“寒痹”,均有關節疼痛或部分肌肉酸重麻木,遷延日久,可致肢體拘急,甚至關節 腫大。由于人體素質不同,所感染風、寒、濕、熱各有偏盛,因而又分為行痹、痛痹和著痹。 熱痹:關節紅腫熱痛,甚則痛不可近,得冷則舒,活動受限并多兼有發熱口渴,多汗、煩躁、舌苔黃 躁,脈滑數。 臨床治療醫生可隨證投以滋補肝腎,補氣養血,祛風散寒,化濕清熱,逐痰消瘀,通絡止痛等藥組方 而治。 RA在臨床上一般可分為活動期和緩解期 活動期:活動期主要是邪實,以風、寒、濕、熱為主,病位在表,本期多屬濕熱痹范疇,臨床表現發 熱,關節紅腫熱痛,功能活動受限,舌苔黃燥或黃膩,脈象濡數或滑數,乃風濕與熱相搏,流注關節阻 于經絡,氣血運行不暢而致。屬濕熱之證,熱痹之病因以濕熱為源,風寒為兼,臨床表現有偏熱偏濕之 異,亦可兼見寒象而呈寒熱錯雜證,且熱邪易傷陰,故熱痹常有陰虛見證。因此,熱痹可分為熱盛(毒 熱)型、濕盛型、陰虛型及兼寒型等不同證型。 熱痹治法,應施以清熱利濕、疏風通絡、活血舒筋止疼法。 當類風濕病人有衛陽不固,痹邪阻絡癥:發熱,惡風,畏寒,汗出,晨僵明顯,周身關節疼痛劇烈, 甚則骨骱屈曲不利,遇冷則痛甚,得熱則可安,舌淡,苔薄,脈浮緊或沉緊。應予祛寒除濕,和營通絡 治法,用防己黃芪湯和防風湯加減:防己、防風各10克、黃芪15克、白術10克、秦艽10克、羌獨活各10 克、桂枝10克、當歸10克、茯苓10克、甘草5克、生姜2片、大棗5枚。加減:陽虛寒盛加附子,溫通十 二經脈;濕盛者白術調換蒼術、川樸。一般經過階段治療,若療效不佳,不易久服,因祛風燥濕之劑耗 傷陰液,使病邪轉入里。 類風濕關節炎病人有邪郁而壅,濕熱痹阻癥時:惡風,發熱,關節紅腫熱痛,得涼則痛減,關節活動 受限,手不能握摂,足難以履步,骨骱灼熱,腫脹、疼痛、重著感,晨僵,口渴或渴不欲飲,小便黃 赤,大便不爽或不實,苔膩或黃膩,舌質偏紅,脈數。取清熱除濕,宣痹通絡法,用宣痹湯合三妙散加 減:防己10克,蠶砂10克,苡仁30克,連翹15克,蒼術15克、赤小豆30克、滑石30克、焦山梔15克、黃柏10 克,淮牛膝30克。加減:關節腫痛甚者加忍冬藤、木瓜、桑枝等,使清熱利濕、活絡通痹之功力更專;熱 毒盛者加地丁草、蒲公英、忍冬藤花;熱盛者加石膏,寒水石;濕濁甚者加蓽薢、土茯苓;熱灼傷陰合 元參、生地、去滑石、赤小豆。 緩解期,臨床以正虛為主或正虛邪戀,病位在里,可見病人病情發作與緩解交替出現,病情日益加 重,以致虛實互見,寒熱錯雜,辨證用藥較為復雜困難。治療應視正邪虛實情況,臨證靈活應用益肝 腎、補氣血、活血化瘀、祛痰通絡為法。 緩解期仍應堅持中藥或中成藥的辨證施治,調整體內的陰陽氣血、清泄余邪,以延長穩定期,減少病 情的反復發作。通常選用一種扶正固本之劑加一種祛風濕制劑,如偏于肝腎陰虛者,予益腎合劑或乙癸 煎加益腎蠲痹丸或腰痛片或杜仲壯骨丸等;偏于氣血兩虛者,可選用歸芪沖劑或正得康;偏于真陽或腎 精不足者,可用養真煎、益腎合劑、左歸丸加風濕靈膠囊;偏于脾虛濕(熱)重者,可用健脾丸、茯苓 山藥粥加豨薟草丸;偏于下焦濕熱者,可用三妙湯、知柏地黃丸等;偏于肺胃不固、易反復感冒,可用 玉屏風散;至于關節強直、腫大、畸變者,屬肝腎不足、痰瘀互結,予滋補肝腎之品加蝎蜈膠囊或桃紅 四物湯加穿山甲等。 此外,前輩遺留下來的或民間廣泛流傳的部分治痹要藥如雷公藤(包括昆明山海棠)、清風藤、馬錢 子、烏藥等,尚需進一步挖掘,以突出療效,減少毒副作用。 當關節炎病人有肝腎同病,氣血兩損癥:形體消瘦,關節變形,肌肉萎縮,骨節煩痛,僵硬活動受 限,筋脈拘急,常伴有腰膝酸軟無力、眩暈、心悸、氣短、指甲淡白,脈細弱,苔薄,舌淡無華,或舌 淡紅。用益肝腎、補氣血法,取十全大補湯合獨活寄生湯加減:黨參15g、獨活10g、桑寄生30g、秦艽 10g、防風10g、細辛5克、當歸10克、芍藥10克、川芎10克、地黃10克、杜仲15克、牛膝15克、茯苓 15克、黃芪15克、白術10克、肉桂3克、甘草5克。加減:偏陰血虛者,咽干耳鳴,失眠夢擾,盜汗,煩 熱,顴紅,加左歸丸治之;偏陽虛者,面晄白,浮腫,畏寒喜溫,手足不溫,加右歸丸治之;腫脹甚者 加白芥子、皂角,外用皮硝;關節疼痛甚者,宜在老顴草、崗稔根、忍冬藤、虎仗、金雀根等中選擇應 用。由于病錮日久,非草木之品所能奏效,參與血肉有情之物,如蘄蛇、烏梢蛇、白花蛇等外達肌膚, 內走臟腑之截風要藥,及蟲蟻搜剔之類,皆可酌情選用。該癥多見于晚期,以虛為主。扶正的目的是達 邪,邪驅能使肢體關節功能得到改善。
用藥最好根據患者自己具體情況配伍用藥,請問詳細發送患者具體情況。
類風濕無藥可治,唯一有效的治療是疏通神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飛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